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题

江山壮丽 我说黄河丨根在河洛 共舞霓裳

发布时间:2023-08-24 14:36:41 来源:央广网
02:41

江山壮丽,我说黄河。我是洛阳大袖衫非遗传承人张志晓。

洛阳大袖衫非遗传承人 张志晓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我的家乡洛阳,因水得名,因水而兴。河洛文化将这片土地深深滋养。这里的河是黄河,洛是洛水——黄河的一大支流。今天,这块土地上分布着夏都二里头遗址、偃师商城遗址、东周王城遗址、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,“五都荟洛”见证了洛阳5000多年的灿烂历史文化。

洛阳市国家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(忍冬/摄)

我出生在缝纫世家,我的姥姥做了一辈子的裁缝,刺绣、缝纫无所不精。耳濡目染下,我从小就十分好奇,千年之前生活在黄河畔的人们穿着的衣服是什么样的?长大后,我先是“赶时髦”做了婚纱设计和制作的工作。40岁那年,我开始揣摩学习中国传统服饰的制作技艺,后来又在洛邑古城创办了一间大袖衫复原技艺坊。

前来体验汉服的游客

这两年,汉服体验火爆“出圈”,历史上的中原渡口“洛邑古城”成为了最热门的汉服文化打卡地之一,游客络绎不绝。不过,在我心里最重要的还是沉下心来研究服饰复原。复原传统服饰,最基础的就是形象复原。我走访参观了很多博物馆、名胜古迹,从历史文献和古代纸绢画、壁画、雕刻里找线索,然后画图、制版、绘纹样、选衣料,并经过反复校对,最后才是裁剪缝制。

唐代仕女服饰复原图例

我们团队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,手工复原了唐代名画《捣练图》里的12套服饰。画中的12个人物梳着中晚唐流行的高髻,成年女性都穿短襦,肩上搭有披帛,衣饰色彩柔和,艳而不俗。千年前人们捣练、理线、缝衣、熨烫的劳作场景让身为裁缝的我生出无限的亲近感。

《捣练图》复原秀

其实,我们今天复原的不止是服饰,也是还原千年之前黄河之畔人们的生活。

最近我在复原的是《洛神赋图》里的服饰,选择了清新通透的浅绿色布料,来还原洛神衣带飘逸、凌波而来的绝世风姿。希望这套复原服饰未来也有机会登上舞台,讲述洛水之滨的爱情故事。

《洛神赋图》服饰复原(幼儿版)

临黄河而知中国,居河洛而知华夏。一件件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精美汉服,如今成为了洛阳的文旅名片,也让更多人开始关心它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和中华风尚,甚至还飘洋过海,让世界看到更加绚丽多彩的中国。

洛邑古城全景

河南工程学院服装学院副教授 孙有霞:

中国自古有“衣冠上国”的美誉,黄河畔服饰穿着的演变,也承载着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、经济、思想和美学意识。

《洛神赋图》中的人物服饰呈现出典型的“魏晋风度”,表现出褒衣博带、潇洒脱俗的士大夫气质,以及杂裾垂髾服的女装飘逸之美。杂裾垂髾服在历史上称作“袿衣”,下配长裙,就属于传统着装的“襦裙制”。

《洛神赋图》局部

“襦裙制”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“上衣下裳”的服制。在《诗经.国风·邶风》中有描写:“绿兮衣兮,绿衣黄裳”,裳是商代男女遮蔽下体的主要服装,有可以开合的前后两片构成,前片用3幅布帛连缀,后片用4幅连缀。

根据郑玄注《仪礼》《丧服》“凡裳,前三幅,后四幅”图绘

进入汉代以后,裳的前片和后片被连成为一体,就变成了“裙”。古代“裙”子的裙和“群”众的群二字同源,裙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,汉有诗曰“长裙连理带,广袖合欢襦”,裙子逐渐演变成为妇女之服,与襦、袄等短衣相配套,由此“襦裙制”便形成了。

河南新密打虎亭汉墓2号墓壁画局部

到了《洛神赋图》所处的魏晋时期,此时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,长裙曳地,纹饰也明显增多,搭配层次更加丰富,另外此时出现了一种“间色裙”,一直承袭到隋代,整条裙子常被剖成12间道,俗称“十二破”,又叫“仙裙”,隋代裙子搭配短襦,已经开始束到胸部或腋下了。

河南博物院:隋·张盛墓出土吹排箫女乐俑、舞俑

唐代初期,流行紧身窄小的裙子,后期以广博为风尚,裙子大多用6幅布帛做成,相当于现在3米左右,多将裙腰束在胸部,裙子的色彩也更加丰富,还出现了有两色晕染效果的“晕裙”,“间色裙”依然流行(见下图)。

洛阳博物馆藏唐代仕女彩绘俑

宋代妇女的裙子色彩以素雅为主,裙身仍然很宽,经常做成细褶,这也是现代百褶裙的前身(见下图)。宋代还出现一种前后开衩的“旋裙”,是为了方便骑驴出行而设计的,结构和马面裙的原理很相似。

左:河南省登封市黑山沟村北宋墓壁画 右:河南省禹州市白沙北宋墓壁画

从“襦裙制”的变化中,能看到黄河流域服饰文化不断演进的过程。从夏代到北宋的3000多年间,无论是夏商洛阳、郑州、安阳,汉唐周北魏的洛阳,还是北宋的开封,都是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。由此,我们可以从河南梳理出一条古代服饰发展与演变的脉络,基于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,开启中国服饰文化IP的发端。

监制丨高岩

策划丨季苏平 柴华

记者丨傅博凡 刘佳 刘长源 任磊萍 李凡

编辑丨廉金亮 王羽晨

音频制作丨单丹丹

视频导演丨傅博凡 刘佳

视频拍摄丨肖浦 杨芬

后期制作丨孙桓

包装设计丨宋瑜珊 苏倩

学术顾问丨任慧

专家统筹丨高琰鑫

学术指导单位丨中国艺术研究院(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)
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中公艺术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8   联系邮箱:5855973@qq.com